2018-06-20 | 來源 藝術香港 | 作者 侯紹政

香港畫壇是一個藝術熔爐,聚寶煉金,臥虎藏龍。

筆者認識的一位資深畫家蔡祖光便是較典型的例子,讀者們也許還記得,2005年的香港藝術雙年展中,一幅可以讓觀眾動手,在掛牆上自由旋轉,用不同角度欣賞的大型抽象油畫,令觀眾眼界大開。這種單幅作品,奇特的是可由觀者即時變動視覺效果的二維空間藝術,突破了「架上藝術」靜止欣賞的習慣,這幅抽象油畫的作者就是蔡祖光。

最近,蔡祖光的《「墨韻 ·感覺」無我2018》展覽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舉行。「無我」是蔡先生的別號,古今畫家,除了有姓、氏、名、字之外,還有「號」,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,又稱別號。畫家別號通常與姓名無關,很多時候與使用者的志趣、性格或者行為理念等有關。所以,僅從蔡祖光別號「無我」這兩個字,筆者就覺得已經體現出這位畫家哲學型的思想境界。

蔡祖光向筆者表示,他的畫無定解,正如魔術表演,若講清講楚,就失去了神秘感,沒有了欣賞的意義。他又說:自己的「作品呈現在觀者面前,是讓觀賞者自己去感覺畫面的變化,引領腦海內的思維記憶,尋找一些熟悉的往昔印象景物」任由欣賞者「各自經歷,各自認識」。

蔡祖光這次展覽的作品,就用了「無我」之名,展示其2015年至2018年間完成的「印象山水」的一系列水墨新作。作品運用光感變異、水墨動律、肌理氣韻等各種水墨變幻的手法,抽象地把個人內心世界的印象表達出來,營造出西方繪畫藝術的表現元素。這批作品在使用的媒介上,畫家另闢新徑,利用光滑的卡紙板作畫,並非在宣紙上完成,打破了習慣只使用宣紙作水墨畫媒介的傳統,加入油漆的光油,畫作呈現黃金溶化的效果,墨跡噴灑翻騰,流動變化細微,整體金、銀、黑、白、灰的運用,以山、石、水、土、雲、浪……為思維印象的造型,正是「無我而為」,產生非彩似彩的空靈感覺,尤其新穎,這種新水墨作品,意境自然,趣味獨特,令人目不暇接,感覺到有一種視覺沖擊力的震撼。

蔡祖光的人生經歷跌宕起伏,歷練不凡。這令他對天地宇宙、塵世的思考有深刻理解和體會,並升華至哲學層面的認識,而作理論型態的總結。他的抽象水墨作品,就是這種個性思考的充分體驗,因而使作品表達的意境深邃,讓觀賞者浮想聯翩。

筆者認為,美學是在視覺藝術中的重要環節。有些人在抽象繪畫的表現中,慣用為形式而形式的方法,以形式決定一切。這種觀念在抽象繪畫領域中,影響很深。殊不知,抽象繪畫與具象的繪畫一樣,在構圖構思中並非是抽象的。蔡先生告訴我,在這次畫展的觀眾中,有兩位女士指著畫作嘮叨咕嚕,「胡亂潑灑,人人都會畫。」 聽到這種無奈的偏見話語,令他幾乎笑出聲來。其實,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,唯獨可以諒解的是,她們並不知道,這種繪畫有如太極運動的靈活性,非常強調「象變」的「變法」這種屬於哲理的質量,如縱觀孫子兵法的: 「分合」「奇正」「無形」「虛實」可以說是達到由「無形到有形」進而「有形到無形」之深刻意境,這是抽象繪畫的基本法則之,任由觀眾自我解讀。於是,大家便知道和理解蔡祖光為何別號稱「無我」之意。

蔡祖光的畫作,細膩而內容豐富。筆者細心研究,畫家從「立意」到「為象」,再到「格局」,置陳布勢,都充滿了從「自我」到「無我」境界的思考。他從意境著眼,全象始終貫通著氣韻的內在核心。解決了神與形、氣與象、合與分、奇與正、聚與散、疏與密、精與略、舍與取、實與虛、藏與露、繁與簡、黑與白……等等關係,各方面處理都經過深思熟慮。沒有形式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傾向,可見畫家為經營畫面效果而煞費苦心,盡顯其繪畫功力和素養。

筆者欣賞蔡祖光展覽的這批水墨抽象作品,很自然地聯想古人劉勰《文心雕龍》的「原道」之說,以及古人王維那些富於禪宗理念的水墨山水畫論。「肇自然之性,成造化之功」,更讚歎蔡祖光經歷多年的艱苦探索奮鬥,一步一個腳印,踏踏實實,終於走出一條抽象水墨創作之路,並將持之以恆的繼續探索下去,把它發揚光大,蔡祖光用行動去實踐屈原的名句:「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。」筆者期盼蔡祖光先生將來會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面世。

二零一八年六月

寫於香港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

回到頁首